在与中国探讨如何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时,企业如今很容易被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干扰。
中美之间的长期贸易战似乎没有尽头。两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原材料及全球影响力之争不仅影响了与彼此的贸易和外交关系,也给在全球企业带来各方面额外的风险。
两国关系间的紧张更是无意中影响了企业在气候问题方面的决策。
目前,对于企业领导来说,气候不单是风险因素,做好气候应对可带来潜在的增长机遇。解决气候相关问题的前沿技术融资预料将在2030年前达到9万5000亿美元。不论是公共机构或私营企业,这时候在气候问题上都不能陷入必须在地缘政治竞争中选边站或为避免自己面对两难而“不敢踩线”的局面。
博弈的大国 共同的命运
况且,在气候问题上,我们正与时间赛跑。各方日益须意识到,大家应站在同一阵线,否则可能因不作为而付出更高代价。全球数十亿人已经在经历高于1.5摄氏度的局部升温,今年7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这促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警告说: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到来。
此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最近发布首份“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综合报告总结说,世界并没有朝着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以内的巴黎协定目标迈进。报告指出,作为基线,企业必须证明它们能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制造更多问题;它们必须制定强有力的目标及可信的绿色转型计划,说明它们会如何履行承诺且在全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关键的角色。“全球盘点”报告指出,全经济的彻底转型是必要的,这么做也能为全球企业创造巨大的商机。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全球企业应该当心,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中国+1’策略,即有意识地将投资转至中国以外。此项策略因供应链中断问题及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但企业若在气候合作上复制这样的策略,只会大大拖慢气候行动。
例如,在清洁能源转型上,如果要扩大一些重要方案的规模,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供应国将是大版图中不可少的关键一块拼图。要在碳减排上取得突破需要制定及协调共同系统与标准,中国是全球价值链中各国最不该排挤的国家。
中国目前的工业碳排放量占全球工业碳排放量的四成。铁、钢和铝制造业是支撑该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却也是排放主要来源。这些原材料制造业减碳的速度越慢,依赖它们的各种全球商业活动的成本会愈发增加。另外,要企业与中国供应链脱钩也是难以想象的。对于须呈报“范围三”(Scope 3)供应链上游排放量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接下来要确保能在复杂供应链中各个市场制定完整的披露策略将变得更加重要,而中国将是企业无法忽略的市场之一。
气候先锋——中国‘灯塔工厂’
中国很早就是清洁能源方案的采用者和最大供应商。截至2022年,它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已投资超过5400亿美元,是欧盟的三倍之多。然而,中国这方面的发展之路非一帆风顺,它所面临的失败和挑战,其他国家将可以借鉴,从中吸取教训。
例如,中国工业推动的一些方案往往会因停滞在试点阶段且无法规模化而陷入俗称的“试点炼狱”(pilot purgatory)。数据显示,近70%的工业4.0方案长时间无法摆脱这个阶段,因此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若能成功克服这障碍,将能刺激企业更广泛采用那些有潜力从根本解决气候问题的技术。
为帮助制造商解决这个问题,世界经济论坛的先进制造中心于2018年成立了“全球灯塔网络”(Global Lighthouse Network),以在各领域识别及肯定在工业化与采用先进技术方面有卓越成绩的制造商。这一举措也能鼓励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包括推动它们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与达到100%的能源效率等。如今,全球132家“灯塔工厂”中,有三分之一以上(35%)位于中国,它们都展示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最先进的用例。
中国与世界各国都在招揽人才
近年来,由于大量外籍人员外流,中国市场一些新兴的绿色工作岗位急待填补。中国在处理冠病疫情时采取较强硬的管制手段,如今在经济复苏时期,它必须将触角延伸至国外,继续寻找适合的人才。它可以投资海外的大学、培训与教育机构等,在栽培全球绿色人才方面扮演更大的角色,促进气候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的跨境分享与交流。
对人才的投资也应该是双向的。随着中国市场冒出新的气候方案,新的机遇也会随之而来。这在电动汽车领域最为明显。中国电动汽车如今涌入欧洲和东南亚市场,也可能为这些市场创造新的就业和学习机会。随着中国企业在海外扎根与扩大版图,它们在电池技术、市场采用策略与基础建设各个方面经过考验的实战经验,可让那些有意制定自己的电动交通蓝图的国家借鉴。
供应链减碳不能停
全球企业急需认识到,解开几十年来构建起的供应链不仅复杂与昂贵,且也对它们无益处。在解决气候问题方面,当前供应链的相互连接甚至可能是有益的,尤其因这可推动企业披露和核算其“范围3”排放,真正达到供应链集体脱碳的效果。时间不多了,如果企业仅出于自我保护和政治利益考量而行动,将会付出昂贵的代价。
今年6月世界经济论坛于天津举办的“夏季达沃斯”峰会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奥康乔-伊韦拉(Ngozi Okonjo-Iweala)警告,与某个国家脱钩或供应链的分裂都是世界“绝对无法承受之重”。此次峰会在中国举行也是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向全球商界传递的积极信号,以展示它在经历三年冠病疫情后敞开国门,愿意与其他国家对话与展开合作。
中国如今更需要让世界知道,它希望在推动气候议程、捍卫开放市场以免受其被保护主义情绪影响及帮助打造一个全球企业都无需被迫选边站的国际秩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外交界常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期盼解决气候危机可以成为各国的长期共同利益。